2008年7月26日星期六

井田制

井田制
一般认为,夏、商、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孟子曾对井田制做过理想化的描述,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当然,「井田」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际上它的土地分配形状不可能像孟子说的那么方整划一。不过,孟子所指出的「公田」与「私田」之分,确实是井田制的一个本质性的特征,由此便相应地产生了井田制下特定的赋税力役形式,孟子称之为「助」。助又称藉。「藉,借也,借民力而耕公田之谓也。」,因此,井田制又被称为藉田制。「同养公田」就是最早出现的土地税形式,国家从公田上所得的农产品就是税物。也就是说,劳动者在公田上应役也就是纳税。所以汉人许慎在说文中将「藉」字迳释为「税」是有道理的。自西周末年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犁耕的逐渐推广,个体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的农业税形式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出现了「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现象。结果放眼望去,公田到处杂草丛生,生产效益明显下降。这大大减少了政权王国的财政收入,也严重损害了各级贵族的经济利益。贵族们不得不放弃「借民力以治公田」的剥削方式,另寻途径,周宣王即位后「不藉千亩」(不举行藉田仪式)界是一个明显的转变信号。
春秋战国时期,以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先后在各国确立。这从当时政治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可以得到反映。例如孟子在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时,就要宣王以扶植个体小农经济为跟本措施,并且对小农家庭的农副业生产规模与温饱的关系作了描述,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无饥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又如魏国在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进行变法,李悝为了宣传他的改革主张,为个体小农田收入以及纳税、衣食等各项开支算了一笔帐,指出: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栗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栗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拾。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为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 (《汉书‧食货志上》)总之,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的广泛出现,是春秋战国以来以私人占有土地为征税对象、按亩计征实物的土地税得以确立。

商 纣

商 纣


商 纣

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为帝乙的儿子,史称为纣王。筷子的发明者,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虽材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百;战于牧野,纣军败,自焚于鹿台。

商纣妃:妲己

伊尹书

伊尹书
玉函山房辑佚书.道家书目

《伊尹书》一卷,商伊挚撰。《史记.殷本记》云:「伊尹名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说汤,致干王道。」案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初力牧之后曰:「伊挚耕于有莘氏之野」是伊尹名挚也。诗商颂长发郑康成笺「阿倚也,衡平也,伊尹,汤所依倚而取平,故以为官名。」是阿衡乃伊尹官号非名也。孟子辨伊尹割烹要汤之事,云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云汤使人以币聘之;云汤三使往聘之,出处详明。如此何史迁误信战国游士之谈,而以为媵臣负鼎俎重诬之也。《汉书.艺文志.道家.伊尹五十一篇》注:「汤相」,又《小说家.伊尹说二十七篇》注其语浅薄,似依托也。隋唐志均不着录,佚已久。兹从《逸周书》、《吕氏春秋》、《齐民要术》、《刘向七略别录》、《说苑》、《尸子》等书辑得十一篇,其有篇目可考者五篇,余俱收入杂篇,录为一帙。四方令、区田法及论公卿大夫列士体国经野,与周公规模不异。本味一篇,要即盐梅和羹之旨,而以奇伟之笔出之,不知者遂以割烹傅会,而有庖人酒保之枝辞也。至于九主之名及阻识贡之策,与战国术士语近,殆所谓依托者乎?今亦不能区分,统裒一编,依班志入道家云。历城马国翰竹吾甫。
四方令(逸周书曰:「伊尹朝献商书不,周书录中以事类来附。」)
汤问伊尹曰:「诸侯来献,或无马牛之所生,而献远方之物事,实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必易得而不贵,其为四方献令。」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鬋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鱼则之酱、鲛瞂、利剑为献。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王毒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正南昆仑、狗国、鬼亲、枳已、闟耳、贯胸、雕题、离丘、漆齿,请令以丹青、白旄、纰罽、江历、龙角、神龟为献。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貌胡、戎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汤曰:「善。」(《逸周书.王会解》)

本味  
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火,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羶,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集韵》入声十九铎镬嚄注引伊尹曰:甘而不食肙,肥而不镬),酸而不酷(顾野王玉篇目部口乐字注引伊尹曰:酸而不口乐),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月侯。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掔,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鱼之美者:洞庭之鱄,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菜之美者:昆仑之苹,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元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许慎《说文解字》禾部秏字注引伊尹曰:饭之美者,元山之禾,南海之秏。《集韵》去声三十七号秏字注同。)。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白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史记.司马相如传》司马贞索隐应邵曰:伊尹书云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卢橘夏熟。);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汉上石耳。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彊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吕氏春秋.本味篇》)
先己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昔者先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吕氏春秋.先己篇》)
九主  
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史记.殷本记》),九主者有:法君、专君、授君、劳君、等君、寄君、破君、国君、三岁社君,凡九品,图画其形。(刘向《七略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