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历代君王”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历代君王”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8年7月26日星期六

商 纣

商 纣


商 纣

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为帝乙的儿子,史称为纣王。筷子的发明者,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虽材力过人,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商者八百;战于牧野,纣军败,自焚于鹿台。

商纣妃:妲己

成汤

成汤
成汤,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其始祖是契(xie,谢),乃契第十四代的后裔,契父为帝喾。成汤初居于亳地(今河南省商丘县),在夏朝为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

网开三面 

 一天成汤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著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愿从天上来的,从地下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成汤听了说:「嗳,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打光了!」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让张网的人祝祷说:「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只有命该绝的,才进入我的网中。」
不久这事传扬天下,四方诸侯,同声赞说:「汤真是仁德到极点了,就连禽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真是一位仁民爱物,伟大至极的圣贤。」因而归服的诸侯,达四十六国。当时夏桀暴虐,生民涂炭,成汤上应天意,下顺民心,终于放逐夏桀在南巢,就在亳即位,国号为商。
  「人四面张网未必网得到鸟,汤去其三面,只留一面,则网到四十余国,不仅仅是网鸟而已。」  

成汤祈雨 
 
成汤即位后,连年大旱,五谷不收,民不聊生。于是成汤沐浴斋戒,修剪头发、指甲,乘著白马拉著的没有华丽装饰的车子,身上缠绕著白茅,作为向神祈雨的牺牲品,在桑林旷野中向神祷告,说:「我一人有罪不应该累及万民;万民有罪,罪在我一人。不应该由于我一人做得不好,使上帝鬼神伤百姓之命。」并在六件事情上进行自我责备说:「一、是因为我的政令有所不当还是由于我的管理不善吗?二、人臣失职、百姓失所吗?三、我的宫室太奢华吗?四、我的后宫妃嫔过多,贪图声色,或听用女人的话弄权乱政吗?五、天下贿赂的风气盛行吗?六、由于我用人不当,使得谗佞小人得势,毁善害能的人昌盛吗?有这些过咎,都是我成汤才德欠缺,领导无方的关系,祈请上天降罪给我,不要因我的罪过,连累百姓……。」成汤说这些话时,非常诚恳,感动了上天,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 

 原文: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及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归之者四十六国。四十国归之。 

 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即位后。大旱七年。汤祷于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与。民失职与。宫室崇与。女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昌与。言未已。大雨数千里。

(殷本纪并纲鉴) 

 又:《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篇》记载有成汤以身为民祈雨的故事,其文曰:「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墨子》、《荀子》、《国语》、《说苑》等书中均有记载,内容也基本相同。

大禹生平简介

大禹生平简介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第九玄孙 。黄帝轩辕氏为有熊氏,颛顼为高阳氏,帝喾为高辛氏,帝尧为陶唐氏,帝舜为有虞氏。
早期生活
以黄帝轩辕氏到禹,共五世:禹的父亲鲧 ,鲧的父亲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母亲为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帝尧时,中原洪水氾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著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处理洪水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八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氾滥的灾祸。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帝夏禹王登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帝夏禹王之子启是夏朝的继位天子。建碑《大禹陵》。
治水期间,禹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著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名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与涂山氏女娇有两个儿子启及澔。禹治水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遍各地、人们听了都深受感动,更增强治水信心。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瞭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即位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诸侯的拥戴下,五十三岁的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在位的第十五年,其子启继位夏朝的天子,享年六十八岁。
影响
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帝夏禹王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社会代替野蛮时代社会,推动中国皇室历史沿革发展。
大禹起源
分别有西戎说和东夷说。随著一些考古活动如喇家遗址的发现,西戎说渐占上风。实则,禹的父亲鲧已为尧臣,故为文明中原之人,而戎夷之说实属不合事理之谈。
疑古风气
* 近代疑古之风一度盛行,有个别学者质疑是否存在禹这个人。顾颉刚更考证出禹是一条虫,这种论调在当时受到史学傢柳翼谋等人的指误。
* 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由于与中国已有了通过传教士等方面的交往,西方学界一度曾将大禹治水的事迹跟诺亚方舟时期的世界性大洪水联系起来,并得出跟西方基督教《圣经》故事不同的研究结论,这种疑古的做法间接动摇了基督教教会的神权基础。
* 中国历史学者纪连海于电视台上宣称「三过家门不入」的大禹因与女子瑶姬在治水过程中相恋。纪连海认为,瑶姬将传说中写有治水妙法的「红宝书(丹玉之书)」作为定情物献给大禹,以确认大禹是在当时的「走婚」(即丈夫不需与妻子共居)习俗下,已成为她的丈夫。而大禹则编造出「巫山神女瑶姬」协助自己治水的故事以蒙骗故乡的发妻,因此羞于面对妻子,故曾三过家门不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谢兴鹏痛斥此为无稽之谈,其表示瑶姬为传说中王母娘娘的女儿,属于「神」,故无法与身为「人类」的大禹相恋。谢兴鹏并要求立即停播该集节目。这种随意编造故事、哗众沽名之风,只因辱没了华夏先圣,才受到舆论的谴责,也可见此时文风、学风之浮躁不正。

2008年7月23日星期三

帝舜


帝舜 (大舜,唐舜)


姓姚,名重华。尧帝的女婿,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使摄位三十年,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在位四十八年,舜每五年巡天下一次,其余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舜将天下分为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舜在南巡中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亦称为"大舜"。

帝尧



帝尧

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在位百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见,而且设立谤木,让平民可以发表意见,设立多项政权组织,要求荐举贤人,加以任用,后让位于舜。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传说尧帝发明围棋

夏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


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神农氏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