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3日星期三

黄河流域介绍

黄河流域介绍

黄河全程5,464公里,为中国第二大河,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起源于青海-西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流域面积752,000平方公里,养育人口1.26亿人,占全国人口11.5%。

黄河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各段有它的地势、气候等环境特征。上游规划自源头至内蒙古的河口镇,高程由海拔4,500 米降至1,000米,流域面积384,00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之半。自甘肃省兰州市以上,河流由西往东,流域内地势崎岖,平地稀少,每年雨量处于 300-600毫米之间。虽然雨量并不丰富,但因人口稀薄,用水需求量不大,成为黄河水资源主要供应区。自兰州以下,河道转往北方,进入沙漠地区,雨量略减,流域面积也小,但途经青铜峡(宁夏)灌区和巴盟黄河(河套)灌区,这两地区的用水量极大。以黄河平均年流量581亿立方米计算,上游自兰州以上地段的流入量为323亿立方米,而采用量不过是18亿立方米,可是自兰州至河口镇地段,流入量为6亿立方米,而采用量占103立方米,是为黄河得益最大地区,也是从水资源考虑上“入-出”最不均衡的地段。

黄河中游设于河口镇至河南省的花园口之间,流域面积344,000平方公里,河道高程由海拔1000米降至400米。中游北段途经黄土高原,流域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沙区,每年产沙十多亿吨,详细情况下面再叙。中游南段的主要支流为汾河与渭河,两流域的气候与雨量都算优惠,自古以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文明昌盛,为古代中华文化与经济的发源地,赢得“中华文化摇篮”之称。

中游地区每年流入黄河水量有247亿立方米,而采用量不过是62亿立方米,该是“供超于求”的水资源区,但是它是产沙区,流入黄河泥沙很多,大部分水资源浪费于输沙出海的负担上。估计每年输沙用水需要200-240亿立方米,是目前黄河年出海流量323亿立方米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占地极小,只拥有两岸大堤以内的滩地和泰山北麓的高地。流域两旁地区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对河水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年流入量为21亿立方米,而采用量达88亿立方米。随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对水源供应的要求不断增加,黄河水资源不胜负担,如用水方法不作有效调整,预测在2000年黄河流域将每年缺水160亿立方米。

黄河下游水患频繁,近两百年来,破坏巨大的洪水灾害就有三次。1843 年黄河遇上“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于开封地段决堤,黄河因此改道,由以往从泰山南路出海河道(所谓“明清故道”)改从泰山北路入渤海湾,成为现有河道。之后于1933年,大堤延线54处出险,淹没田地11,000平方公里,使三百多万人流离失所。两年后,大堤又于山东决口,淹没田地12,000平方公里,受难灾民又达三百万人。

决堤灾难

今世纪黄河下游的最大洪峰出现于1958 年(为60年一遇洪水级),事后虽然两岸大堤安然无恙,但是大堤以内的滩地淹没面积很广,损失颇大。之后,在北金堤和东平湖两地建成分洪区,以防再次洪水侵袭。可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黄河流量偏低,幸运地渡过数次洪峰期,只是有警但无险,渐渐人们对洪水的警惕性消减,又随著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黄河水资源短缺的压力突出,把治河重点引渡至开发水资源上,而减少对防洪措施的投入。


黄河下游在近十余年枯水期间,因河道干涸,河水输沙力弱,河床淤积现象不断加剧,为以后洪水期埋下隐患。近年来虽然每年洪峰流量不大,但水位之高,年年创新记录,表明下游泄洪能力已不如往年。在六十年代建成的三门峡水库,现已淤满,不能承担防洪作用,于是目前又在三门峡下游的小浪底地点再建大坝,以此保证近二、三十年内下游两岸广大地区的安全。但这项工程虽然耗费极大,也只能为下游争取二十余年的安澜局面,不能改变黄河危害的根本问题。

黄河流域(包括下游两岸)的人口集中于中游和下游地段,估计于2000 年,流域人口将由八十年代的1.26亿人增至1.46亿人。如果人均每年粮食需求量为400公斤,每年粮食供应将超过5800万吨,粮食的供应和分配将为今后政策的主要考虑。目前投入农业的劳动力有4400万人,占总劳动力的80%,男女各半,但估计30-40%的劳动力是未得充分利用的。
农村贫困是个普遍现象。虽然下游各地农产最佳,但平均人产粮食不过是每年400 公斤,只能满足自给需求量﹔中、上游地段就降低至300公斤,所以黄河流域长期来需要输入粮食,处于受政府救济的区域。比如说,近年来国家每年对西北地区调入救济粮食250万吨,相当于进口粮食的四分之一,为数极大。西北地区站在一个生产落后的位置上,在经济开发上也就不能得到它应有的重视。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些方案是以低投资的方法来触发地区的经济潜力,改变黄河流域的落后面貌。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