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生平简介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第九玄孙 。黄帝轩辕氏为有熊氏,颛顼为高阳氏,帝喾为高辛氏,帝尧为陶唐氏,帝舜为有虞氏。
早期生活
以黄帝轩辕氏到禹,共五世:禹的父亲鲧 ,鲧的父亲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母亲为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帝尧时,中原洪水氾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著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处理洪水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八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氾滥的灾祸。大禹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帝夏禹王登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帝夏禹王之子启是夏朝的继位天子。建碑《大禹陵》。
治水期间,禹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著量测仪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名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与涂山氏女娇有两个儿子启及澔。禹治水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遍各地、人们听了都深受感动,更增强治水信心。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瞭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即位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诸侯的拥戴下,五十三岁的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在位的第十五年,其子启继位夏朝的天子,享年六十八岁。
影响
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帝夏禹王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社会代替野蛮时代社会,推动中国皇室历史沿革发展。
大禹起源
分别有西戎说和东夷说。随著一些考古活动如喇家遗址的发现,西戎说渐占上风。实则,禹的父亲鲧已为尧臣,故为文明中原之人,而戎夷之说实属不合事理之谈。
疑古风气
* 近代疑古之风一度盛行,有个别学者质疑是否存在禹这个人。顾颉刚更考证出禹是一条虫,这种论调在当时受到史学傢柳翼谋等人的指误。
* 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由于与中国已有了通过传教士等方面的交往,西方学界一度曾将大禹治水的事迹跟诺亚方舟时期的世界性大洪水联系起来,并得出跟西方基督教《圣经》故事不同的研究结论,这种疑古的做法间接动摇了基督教教会的神权基础。
* 中国历史学者纪连海于电视台上宣称「三过家门不入」的大禹因与女子瑶姬在治水过程中相恋。纪连海认为,瑶姬将传说中写有治水妙法的「红宝书(丹玉之书)」作为定情物献给大禹,以确认大禹是在当时的「走婚」(即丈夫不需与妻子共居)习俗下,已成为她的丈夫。而大禹则编造出「巫山神女瑶姬」协助自己治水的故事以蒙骗故乡的发妻,因此羞于面对妻子,故曾三过家门不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谢兴鹏痛斥此为无稽之谈,其表示瑶姬为传说中王母娘娘的女儿,属于「神」,故无法与身为「人类」的大禹相恋。谢兴鹏并要求立即停播该集节目。这种随意编造故事、哗众沽名之风,只因辱没了华夏先圣,才受到舆论的谴责,也可见此时文风、学风之浮躁不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