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大禹治水”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大禹治水”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8年7月26日星期六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纪元2月13日讯】在中国大陆,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记刻著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中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那时,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部落联盟首领尧,为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大家公推禹的父亲鲧(gun滚)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让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水来土挡」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像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
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
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领命之后,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紮紮实实地劳动著。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从不懈怠。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

2008年7月23日星期三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大禹,约生于公元前2297年6月6日,卒于公元前2198年8月,享年100岁。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姓姒,名文命。大禹的父亲叫鲧。

相传四千多年前,水神发了怒,把天撞了个大洞,天河里的水直泻而下,把大地吞没了,到处是汪洋。于是,鲧--大禹的父亲被舜王叫去治水。

鲧上天偷了一袋“息壤”。这息壤是神土,见风就增长。鲧十分高兴,治水时,他就取出一点息壤,放在水上,然后让风吹,息壤就变成一条一条的堤坝。鲧想用筑堤的办法来减少洪火的冲击。可是,他想错了,水少可以用土堵一堵,可那样汹涌的洪水,光用土是挡不住的。所以堤坝最后总是被冲垮,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由于只相信筑堤坝堵水,结果没有把洪水治好,被舜处死了。

后来,禹长大了,他看到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决心治好洪水。大禹为治水穿山越岭,脚趾甲都磨光了,一直到三十岁还没有结婚。大禹爱上的一位涂山姑娘一直等待著他,终于等到大禹来迎娶,但婚后才四天,大禹又去治水了。《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在民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是妇孺皆知,而大禹成婚的那四天至今仍是江淮一带嫁娶的好日子。

大禹有神力,疏导黄河时,为防止河水倒流,大禹用神力把龙门山辟为两半让水流过,于是就有了龙门,“鲤鱼跳龙门”说的就是这里。

巫山神女相助

大禹治水来到巫山,这巫山绵延八百里,岩石坚硬异常,更有狂风骤起,刮得天昏地暗,山崖震动,江涛像山峰一样矗立起来,凿山的民工有许多丧命于狂风骇浪之中,几个月来,无法凿开那坚硬似铁的岩石,大禹甚为发愁。

西王母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心地善良,喜欢游玩。有一天,她带著侍女和一帮侍臣从东海遨游回来,驾著彩云轻飘飘地从巫山经过。大禹见到瑶姬,连忙对空致意,请求瑶姬帮忙。瑶姬既怜遭受洪水灾害的人们,又敬佩大禹为民治水的精神,慨然答应。她告诉大禹:要打通巫山,须用火烧。又派出神将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去帮助大禹治水。

大禹非常感激瑶姬的指点,率众百姓在巫山两头放起火来,瑶姬和神将也施展本领,或用电轰,或用雷霹。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日夜,坚硬的岩石渐渐变软起来,施工的人们很快就打通了巫山八百里,让洪水从巴蜀境内流出来,直向大海奔去。

治理后的巫山成为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瑶姬也因在打通三峡时耗尽了神力,回不到天上,只能留在人间。她天天站在高崖上凝神眺望,看到三峡风险浪急,许多行船在风浪中沉没,她就派遣了几千只水鸟,轮番在峡谷中飞行,担任行船的导航,引导人们安全地从峡谷中通过。

瑶姬长久地站在高崖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渐渐地化为巫山的一座山峰,后人称之为“神女峰”。而陪伴她的侍女们,也化成大大小小的峰峦,永远陪伴著瑶姬,这就是巫山十二峰。

让人敬重的“禅让”

由于大禹仁爱宽厚,以百姓疾苦为先,深受人们的爱戴。舜也十分信任大禹,便封他于夏地,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大禹州市。大禹成为“夏禹国”的国君,所以大禹也叫夏大禹。

大禹为人有功不居、仁厚可靠,虽然只是一个国君,却很受舜的信任,每有要事都要请他去商量。

舜没有把帝王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于公元前2208年禅让给贤能的大禹。开明、仁德的“禅让”令现代人望尘莫及。现代中国不仅一党制和任人唯亲,还耗费巨资抢官当。而中国古人的以德治国却为后人千古传颂。